上游涨价下游被“卡脖子”,撕单后终端会证明谁是“大爷”
作者|肖蓓
出品|PV-Tech(ID:PVTechCN)
本文系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授权
“组件厂真是太难了,开发商更难。”
“当年我们公司几十个项目一起动,都没有现在这么难。”
“玩不下去了,刚报了价又算不了数了……”
在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、玻璃、辅材等一片涨声中,组件企业、EPC、电站采购方叫苦不迭,价格调了又调,合同改了又改,今年也被戏称是采购最苦逼的一年。
8月10日,通威发布了最新电池产品价格的公告,电池片再次涨价引起行业哗然。根据公告,相比7月24日报价,其多晶电池上涨6分/W;156.75mm单晶电池上涨8分/W;158.75mm、166mm单晶电池上涨8分/W。
此次通威涨价距离7月31日隆基硅片调价不过两周时间,两相比较,对比各自产品前次价格硅片涨三分,电池片涨了八分。制造链连翻上演涨价之价格战,行业直呼“活久见”。
如今,直拉多晶硅报价涨到90元/公斤;单晶硅片P型M6 175μm厚度(166/223mm)报价3.03元/片P型 175μm厚度(158.75/223mm)报价2.9元/片;电池片这次涨价后已经恢复到今年2月的价格,临近1元“大关”。
上游制造巨头的涨价趋于白热化,由于掌握了定价权和拥有庞大产能,下游企业形容像被“卡了脖子般”难受。对于上半年接了百兆瓦级订单的组件企业来说,更是纠结,一度演变成协议价格一天一变,组件厂也不能做亏本买卖,于是行业开始出现“撕单”情况。
经过这一波涨价,业界预计光伏制造产业接下来会有更多企业走向垂直一体化。
“居然被‘欺负’成这样,傻了一次不会再傻第二次。”一家组件大厂发言人如此回应,并表示将会扩大相关环节的产品产能。
作为全球组件出货第一的公司,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PV-Tech采访时表示:“对于组件企业,特别是头部一线组件制造商,会从此次‘卡脖’事件中吸取经验,酌情考虑未来战略从追求市占率到适度提高自己的垂直一体化程度,让未来发展更可持续,更自主,更有自身掌握权。”
据了解,晶科能源的光伏制造产业链以组件为主,到2020年底预计产能达到25GW;这两年通过不断扩张,硅片环节亦有大量产能释放,根据晶科能源对外宣布的产能计划,到今年年底硅片产能为20GW,而稍微较弱的环节是电池,产能11GW(以上产能不包含多晶)。
钱晶坦言:“短期来说,这次涨价对组件制造商是有压力的,对于晶科而言,垂直产业链程度较高,相对情况要好一些,未来我们的战略侧重点将偏重补产能短板。
市场供应方面,对于签长单客户,由于我们也预先锁了供应链,影响较小,即使有异动,我们会客户充分沟通,客户也是可以理解的,尤其是海外市场,因为疫情影响,今年一些项目本身就会延期。而对于现货市场供应,组件制造商只能无奈将部分上涨成本转移到下游。”
“我们认为这一轮涨价对国内开发商,无论是国企央企还是民营电力企业的伤害最大,尤其是如果并网日期已经定好了。硅片涨价一定会传给电池片,电池片会把压力推给组件,组件的压力也会延伸到开发商,最终压力一定会传导到终端。”
鉴于眼下光伏上游制造商各产品环节的涨价行情,不少第三方给出了终端项目观察等待、后延甚至停工的建议。
钱晶也建议下游电站企业在可能情况下,将项目推延至明年,她表示:“这次涨价会是短暂的,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内市场三四季度的抢装潮,我们预计在10-11月价格会回档到一个正常的位置。在供需压力平衡后,价格会回落,恢复甚至低于之前水平。”
涨价有可能会造成下游企业不能承受之重,钱晶呼吁,应对由短期供需失衡造成的短期涨价,需要光伏供应链上下游包括政策制定方的共同努力,将损失降至最低。
同时她也建议设计院等单位:“在项目规划时,对于规格设定可适度开放一点,太僵硬的采购标准只能让垄断造成的涨价损失让下游企业承担。本好意的统一规格,三方比价让投资成本降低的初衷,反而因卡脖子,丧失了项目收益率的发言权。”
随着国内终端需求走向旺盛,发电设备价格上扬势必将对下半年项目装机产生影响。如果因价格反弹,让终端电站投资开发商超出承压能力范围,使得光伏项目中途流产、下半年无法开工或遭遇巨大损失,打击其以后对光伏电站的投资热情。
最终,终端市场会用实际行动告诫“你大爷还是你大爷”的真理。
(广告位)
责任编辑 :肖蓓
每日光伏新闻
秉承其客观、公正和准确的报道原则
以全球化视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深度报道
欢迎各位关注,阅读交流学习
品读之后
愿享同感
—by.PV-Tech—